人均一两,全民蒙羞?《辛丑条约》赔款,藏着比割地更痛心的屈辱
1901年9月7日,北京庆王府的烛火昏黄如血。78岁的李鸿章早已油尽灯枯,枯瘦的手颤抖着握住笔,在《辛丑条约》上落下歪斜的签名。这份条约里,4.5亿两白银的赔款数额,竟与当时中国约4.5亿人口恰好对应——“人均一两”,绝非巧合!列强为何执着于用这样的数字羞辱中
1901年9月7日,北京庆王府的烛火昏黄如血。78岁的李鸿章早已油尽灯枯,枯瘦的手颤抖着握住笔,在《辛丑条约》上落下歪斜的签名。这份条约里,4.5亿两白银的赔款数额,竟与当时中国约4.5亿人口恰好对应——“人均一两”,绝非巧合!列强为何执着于用这样的数字羞辱中
把时间压成一枚铅印1840到1949,“中国”这两个汉字几乎模糊在混沌里。大地上积着湿气,帝国侵略、封建余孽和半殖民地秩序缠作一团。朝堂内外,财富、体面和土地,被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拖走。北京的风浮过签了辛丑条约的桌子,后来从林则徐到孙中山,带着改天换地的手劲,
话说2003年那会儿,一部叫《走向共和》的电视剧一播出,就在历史圈子里搅起不小波澜。这剧把李鸿章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,签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场景拍得特别有味道,强调他那股子无奈和为国牺牲劲儿。剧里选了吴俊全来配音,那声音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权威感,本来是老版《三国演
官员们捧着《礼记》里“怀柔远人”的规矩,对着英国舰队念“仁义道德”,结果南京条约一签,香港没了,白银赔了两千一百万两,国门被炮舰撞开个大洞。